优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一是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细则》《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实施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大工程”,系统设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育人”的思政育人体系。
二是形成“四向联系”育人工作机制。建立学校领导联系指导学院育人、中层干部联系指导班级育人、学院班子成员联系指导支部育人、党员教师联系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制度。
三是建立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走进课堂听课,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学时思政课、给全校教师讲授1次党课。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学时思政课、给所联系的二级学院教师讲授1次党课。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将课程思政育人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将课程思政要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探索实践“创新型、技术型、工匠型”三分类人才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组织“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跨界集体备课,“工匠大师+学校教授”协同育人。立足于优秀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发展史、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等思政教育资源中充分挖掘育人元素,融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推动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
三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办专业。学校对接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纤维新材料、轻工纺织品设计等7大优势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产业人才需求,从专业入学教育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始终融入行业、产业、企业文化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热诚和献身精神。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创新办学模式,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企业工作室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这些实践阵地,时时处处将企业文化、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五是实施“六融通”人才培养工程。学校以“1+X”证书改革为引领,实施课证、一二课堂、技能竞赛与课程、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课程与实体课程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
六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建设了“成纺青年”素质成长平台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应用超星学习平台制作专业相关大国工匠故事、名人传记、企业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等“课程思政”延伸学习资料库。线下构建“四馆两中心”第二课堂特色育人平台。
以示范课程和精品项目为引领,构建纺专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和环境
一是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依托纺专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立项建设《课程思政引领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一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研究建设纺专特色系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通过研究形成特色成果,锻炼和构建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二是打造精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8年至今,学校通过教学质量工程,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先后立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门校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服装概论》等2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先生”团队等4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师团队。2019年4门课程获得省级示范课程认定。
三是建设课程思政精品教材。学校把“求实、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行业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融入专业课教材建设中,已建成《图案设计与装饰课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赏析》等系列校本精品教材。
四是打造课程思政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将纺织产业文化、艰苦创业文化、党史文化、非遗文化等有机融合,构建了从校史馆、非遗馆、家具博物馆等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具有中国心、纺织情的职业人才。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围绕高校思政育人目标,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也引来众多知名、优质企业,主动与学校携手开展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等广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