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7日 09:33 作者: 点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要求和坚持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希望、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郑重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在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足了功夫。

  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启“加速度”

  “思政教育的春天来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从国家到学校,都前所未有地认可和重视思政教育,这让思政课教师们感到振奋,备受鼓舞,不少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

  对全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这既是号角,又是加速器。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配套政策在紧锣密鼓地出台,一系列重磅举措也正在落地生根发芽。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站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战略高度,将“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明确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赋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时代使命。

  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若干意见》紧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痛点难点,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

  此前,2019年7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着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管理、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的总体思路非常明确,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长期以来,师资短缺一直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短板,动辄数百人的粗放式“大堂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随着思政工作的逐步推进,各地各校加快了师资引进和培育的脚步,朝着配齐配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教育部近期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20人,这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布的2019—2020年度招聘教师的名额。据了解,类似这样发出“求贤令”的高校还有不少。

  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底前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达到1∶350。

  南开大学通过“双聘”“特聘”等方式,从经济学院、法学院、金融发展研究院等邀请资深专家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在全校形成开放、流动、增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

  如今,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招聘、激励等,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已成为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

  “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特别是具备‘六个要’品质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大学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说。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按照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的标准为全体思政课教师发放岗位补贴,评选一批思政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

  青海省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将“提高思政工作者职业地位”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10个方面之一予以明确。

  上海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每年投入近一亿元,支持复旦、华东师大两所全国“重点马院”,上海交大、同济等15所市级“示范马院”,以及更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建设。

  山东、甘肃、黑龙江等省份陆续建立了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近千人。

  夯实基础:千方百计锤炼思政课教师“引路人”素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蒙以养正,圣功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在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说:“立德树人,要从自己先立德,然后方能以德服人。”

  在帮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的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扣子是否“扣得正”。为强化师德引领,多数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年均200节课,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座谈会发言代表、武汉市解放中学高级教师吴又存多年来收集了20多本思政课资料,以达到从资料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效果。

  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培养作用,让一批骨干教师先“冒出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明确,努力培养造就数十名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数百名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数万名思政课教学骨干。

  发言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致力于将“我”变成“我们”,由他牵头打造的“川流不息”团队,面向全国高校和思政工作者开放,团队成员们一起研究课程,一起做教案,共同提升自身素养。

  为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教育部组织开展“面对面集体大备课”,启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加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

  众行者远。“有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我们不用‘单兵作战’,开始走向‘集团军作战模式’,简直太好了!”很多思政课教师评价。

  如今,构建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坚持对思政课专职教师开展分层培养培训,正在成为各地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常态。河南、天津、陕西等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打开了教师们的视野,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得以提升。

  “这次大赛改变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思政课堂,不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头也抬起来了!”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田训龙说。

  讲台上的精彩,绝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技法问题,它更是理想信念、育人情怀的综合体现,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几位思政课教师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榜样。

  作为一名有70年党龄的老党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从未忘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守三尺讲台,将课堂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三者结合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你是一名中国教师,要用中国心做好中国的教育。”学校老校长的这句话,20多年来一直刻在西安兴华小学二级教师王良的心中。

  在山东枣庄市,各中小学每周至少要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同时,一大批自律严、人格正,来自社会大舞台的思政课教师,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已成学生喜爱并愿意追随的人。

  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开讲,知名教授、行业专家登台授课,党政领导、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更多有信仰的人站上了讲台讲信仰。他们来到课堂为学生上课,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做实做细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突破: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之路

  作为信息技术专家,在课堂上,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莉总会向学生讲起“算法”。

  但这算法,不只是专业计算机知识,还有关乎学生未来的“人生算法”——她向学生解读“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被纳入国家战略的意义与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

  用好“盐”,做鲜“汤”,靠的还是选好“厨师”。让所有任课教师都能挑起“思政担”,在各类各门课上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在武汉大学,专业课堂上出现了浓浓的“思政味”。六院士团队20余年坚持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

  座谈会发言代表、高级教师陈明青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政治、历史、语文教师一起备课,是常有的情景。“作为政治教师,就要努力和不同学科教师做好沟通工作,同向同行,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陈明青说。

  上海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大力实施全员全覆盖分类培训体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有效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也在悄悄变化。思政工作从以前的单一学科教师“单兵作战”转向“全员育人”,“课程思政”正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

  机制创新的核心是评价体系创新,进而带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的创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

  各地结合实际,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导向、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绩效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实招、硬招。山东潍坊建立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绩效激励等挂钩的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以及与师德考核、业绩评价等挂钩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部明确,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

  “将教学效果作为最关键标准,这足以体现国家重视思政课教学的导向。”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副教授刘明明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师处于最好的历史时代,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将教学放在第一位。”

  在激励机制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要求,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天津、北京等多地多校出台举措,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辅导员、专职党务干部、专业教师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并单独研究制定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单设职称比例、评审组,独立开展职称评审。

  立德树人,久久为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立足新时代,“施工图”已经绘就,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昂首阔步走来。(本报记者 柴葳 于珍)


Baidu
sogou